两人客气了几句,赵老太就随着穆初夏归来。张建军把王新交给赵老太,逗了逗小表妹,便离开了。
“王新是吧,真不好意思,家里比较乱,不过你放心,你那屋我们已经收拾出来了。别见外,当在自己家就行!”
赵老太笑眯眯地招呼王新,暗地里却不着痕迹的多看了几眼。
不愧为亲祖孙,她和穆初夏一样,都看不上王新的体格。都觉得这王新怕是吃不了苦,住在自家也不知道是好是歹,算了,就将就住着吧!实在不行就和张卫海说说,看能不能让他换个住处。
赵老太把王新领到新收拾出来的屋子:“你先收拾一下,我就在院子,有啥事儿叫我行!”
“嗳,往后就麻烦奶奶了!”王新笑呵呵的,很有礼貌。
赵老太在家招待王新,穆初夏和老太太打了一声招呼,让她下午有空,把她刚舂好的米筛一下,然后便背着背篓上了山。
王新家远在首都,离s省很远很远,坐火车就坐了三天两夜。
响应伟人号召,下乡劳动,王新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的。可在爬了近四个小时的山才到达目的地后,再大的热情都被抹灭掉了。坐下来后,王新才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往后所要面临的是什么。
看着头顶上用茅草夹盖的屋顶,城里来的青年顿时迷茫了。
他失落的叹了口气,起身打开背包,把从家里带来的日常用品放好,然后从背包里掏出一把粮票就出了屋。
赵老太这会儿正在屋里挑拣豆子,准备等穆初夏回来了,拿去邻居家磨出来,做成水豆腐。家里来客人,头一天怎么着也要弄顿好的来招待。
王新从屋里出来后,端了根板凳坐到老太太身边,也帮着挑拣豆子。
赵老太:“娃子今年多大了,家是哪的啊?”
看着帮忙挑豆子的王新,赵老太暗暗点了点头,是个眼尖的。
“十九岁了,家在首都!”王新理好低落的情绪后,整个人也鲜活了很多,开始和老太太闲聊起来。
他也有自己的考量,来了这里,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回得去,如今只能尽快适应农村生活。而要适应这里的生活,就要先了解这里的人。
“首都啊...挺远的!”提到首都,赵老太就感慨万分。几十年前,她就在首都生活过,许多人向往首都的繁华生活,可她却一点也不想,甚至对那里很抵触,毕竟曾在那个城市给别人当过丫鬟。
王新嘴巴会来事儿,没多大会就和赵老太熟络起来。
两人有说有笑,不知不觉挑完了一斤豆子,赵老太把挑好的豆子端进厨房,笑着对王新道:“你去村面走走,熟悉熟悉路,咱村还是挺大的!”
“好嘞!”王新笑呵呵地道,随即从兜里把粮票拿出来:“赵奶奶,我没带粮食来,这是十斤粮票,你收着,往后我就在奶奶家搭个伙吧!”
王新没想过自己开火,既然都住进了这户人家,那自然是跟这家人一起吃!
“行,往后我就多煮个人的饭!对了,晚上我让我家娃子带你去大队长那里,把分给你的粮食扛回来,村里知道你们要来,猜想可能没带粮食,给你们安排一个月的口粮,将就说吃,等过了秋收就好了!”赵老太没和王新客气,笑呵呵的把粮票收了,连点推脱的意思都没有。
家里粮食不多,多个人多张嘴,就算村里分了粮食给他们,那也只是红薯。下地干活,哪能只吃红薯,肯定要搀着些别的粮吃。自家粮不多,多个人吃,还不定能不能撑到秋收呢!
这年头,吃食比什么都重要,赵老太可不是那种打肿脸撑胖子的人,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知青们进了村,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被拉去了地里。
如今是盛夏,地里活很多,锄草、施肥,翻红薯藤,下田去把稻子里长出的水稗草扯起来,杂七杂八,一大堆事儿。
张卫海体谅几个从城里来的娃子,怕他们没干习惯农活,一开始没给他们安排重活,只让几人和村里的女人孩子一起去翻红薯藤。这活简单,只要把红薯藤翻一翻,别让它们的茎节扎进地里,然后把分枝掐断就行。
可就这么简单的活,也把几个知青累得头晕眼花,半天不到,就有人顶不住烈日,热得直接晕倒在了地里。
众村民很无力:“......”
这不过才晒了半天就晕倒了,往后可怎么办哦!
这体力,可真是让人看不上眼。
大伙叹气,找了个人把那晕倒的青年背回村休息,又弯下腰,顶着烈日继续干活。
农民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狂风爆雨,地里的活都不能落下。
知青们来的季节不对,如果是开春时来,还有几个月给他们适应农村生活,可这是盛夏,地里活特别多……繁重的农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
又一年秋收来临,今年风调雨顺,地里庄稼长势很好,是个丰收年。
秋收时,村里的大锅饭再次开了起来。
穆初夏扛着五袋玉米棒子,迈着腿飞快的行走在山上小路上。
这一幕,村民们已经见怪不见,他们倒是习惯了,可新来的几个知青却被大力士穆初夏给吓得差点栽倒在地。
来了芭蕉村一两个月,几个知青也都知道穆初夏力气很大,他们又不是瞎子,见天的瞅着个移动大背篓在跑,这么明显的事又怎么会看不见。
那时他们还围在一起,感慨农村
喜欢魔姬的六零懵逼日常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