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这确实是无可挑剔的伊娃科迪的电影,这种夏日午后如一杯冰淇淋一般清爽的片子,走的是一贯伊娃那油画一般清丽的风格。
在观影的整个过程里,梅根觉得那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她看过很多导演的电影,很多时候她会觉得看那些著名大导的片子是一种煎熬,可能因为她是女性的缘故。
而看同为女性导演伊娃的片子,那真的是太享受了。
这种感情细腻到无可挑剔的细节,一般电影里真看不到。
这部《布鲁克林》没有美国电影那种大气前卫和英国电影的冷静锐利,这部《布鲁克林》反而有点小气,却小气的优美。
这部片子的“小气”,正如片中女主角阿尔沙的外貌一样。
金发白肤,带着精灵感的古典美,精致鼻子、樱桃小嘴、朦胧双眼、气质端庄,这种外貌在欧美电影里是属于非常“小气”的,和典型的好莱坞花瓶长相还是不同的,阿尔沙这种外貌,是撑不起好莱坞大片里的花瓶的。
但是在这片子里,却非常契合,那种“小气”的格局,配合这部“小气”的电影,诉说了整整一代人的故事。
也就是上个世纪爱尔兰人大规模迁徙美国的那一代人的故事。
伊娃的功力就在这里,前半部分阿尔沙来到了布鲁克林,梅根开始与她一起展望美好的人生,而到了后半段阿尔沙的人生变得不如意一切急转直下,梅根有开水跟着她一起担心。
梅根比任何人都关心阿尔沙。
不过,正因为有了前半段的如意和后半段急转直下的对比,才升华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然《布鲁克林》可能就真的要沦为一部风光不错的小妞片了,好在,它还有后半段。
而这部电影的所有精华,也都集中在了后半段阿尔沙本人内心的挣扎上。
影片的整个艺术性被提升了。
最终,这部兼并了艺术性和内心情绪的电影,彻彻底底打动了梅根。
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关心电影里的阿尔沙,一旦让观众开始关心电影中的主角,这部电影就是成功了。
多少电影,多少导演,拍了多少片子,却做不到这简单的一点,这就是好片和烂片的差距。
《007》拍了一部又一部,观众看得爽了又爽,但是每次邦德冒险或者遇险的时候,观众会真正的关心他吗?关心他的内心,关心他的境遇,会吗?
不会 ,观众只顾着赶紧让他们爽爽爽。
当然这不是说明《007》不是好电影,它做到让观众爽爽爽,就是不错的商业片了。
但是要谈电影的艺术性,它还远远不够格。
而看完伊娃的《布鲁克林》,梅根深感:这片子洗脑功力强大啊……
现在她脑子里什么都装不下,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那些残影:印象派的色彩,勃拉姆斯快节奏而优雅的音乐,普希金笔下少女的侧脸。
这伊娃科迪,洗脑功力了得啊!
不仅拍了一部牵动观众内心的电影,还成功地用诗一般的意境给观众洗了脑、洗了眼睛。
这是要让那些观众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的风格啊!
第74章 74
梅根是打算先不上映《布鲁克林》, 而是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想办法捞点奖回来,这样可以增加知名度。
毕竟伊娃之前的作品都没有在欧洲多个国家同步上映过, 这次《布鲁克林》想要多欧洲同步上映,那么势必需要多打开一些知名度, 毕竟伊娃科迪在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这个名字未必是多么响亮的存在。
所以在《布鲁克林》完成了之后, 梅根就将这部电影提交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去了。
而这一日, 梅根忽然让伊娃去参加某个在英国举办的晚宴, 她告诉伊娃:“这一届威尼斯选片委员会的主席,意大利的电影人勃朗特女士, 也会来参加这一次的晚宴,我需要你也参加去和她唠嗑唠嗑, 让她对你印象深刻一些。”
伊娃答应, “这没问题, 大概每一个想要冲击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人都在这么做。”
梅根又说道:“还有, 你得带一个男伴, 这是英国这种电影人晚宴的习俗, 你可不能独自去。”
伊娃皱着眉头说道:“我单身也必须带一个?”
梅根安慰道:“当然, 必须带一个,你要是找不到人,我可以帮你找一个, 保证够帅,够绅士,够有面子。”
伊娃拒绝道:“不了, 我不习惯和太陌生的人一起参加这种场合,我还是自己找找吧。”
梅根笑嘻嘻地说道:“记得要够帅,够绅士,够有面子。”
伊娃一副被为难的样子,“……要求太高了,你这么说全英国估计90的男人要被pass了……”
梅根喝着鸡尾酒,笑眯眯说道:“哪有……我都说了,你要是找不到,我给你找,保证够帅、够味、够有体力……”
伊娃打断她,“越说越不像腔,行了行了……我自己找。”
于是当晚回去,伊娃就找到了她的领居小伙伴,毕竟比起找一个陌生人,这个邻居至少是个熟人。
伊娃回去后,找了一圈没看到亨利,然后发现他正穿着套头衫在楼下跑步,于是她也换上了运动衫,冲出去跑到他的身后,和他一起跑了起来。
亨利一眼就看穿了伊娃这一反常态的把戏,他说道:“有话直说。”
伊娃摸摸脑袋,“……大哥,咋能不那么直接吗……”
然后
喜欢[美娱]好莱坞女王之路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