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您也听闻过“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吧,一个国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后来也引申出人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足的意思。那么要怎样才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呀?自然是国家一把手要展现出自己的诚实守信,那么百姓才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呀。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更是对国君的一大考验了!您别说:“不就是节约财政开支、爱护下属官吏、使百姓不要耽误农时嘛,有什么难的?”
很多储君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大抵也信心满满,但君不见多少人一坐上最高的宝座,便迷失了自我。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代表,掌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多少君主滥用此权,草芥人命,还常自恃天下最矜贵之人,骄奢淫逸,不知民间疾苦。
上古的贤君尧和舜都是难得之人,他们都是自己带头紧衣缩食的,可惜,也不知道是不是时代背景不同,物质基础越好,君主们在“节约开支”这方面越是不足。像唐玄宗,也算是丰功伟绩的人物了吧,他早年砸碎宫中玉叶冠等稀世珍宝以明其志,晚年到底还是奢侈了起来。
后代人熟知的节俭君主大概就是明思宗了,可他那是帝国没落时才有的作为,也不用人建议,换做是谁都懂得要裁减开支。
而孔夫子此处的“节用”有防患于未然之意,当国家还处于兴盛的时候,君主们就要懂得这个道理,一代传一代,这个国家的命数才会长远。
说完了“节用”,咱们紧接着谈谈“爱人”。
“爱人”,这个好理解,爱护下属官吏嘛,别以为下属合该就是君主的撒气包,若因此君臣离心,导致国家流失了人才,那就危险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下文出现了“民”这个字眼,所以我们知道这里的“人”应该作狭义理解,特指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这是古文里常出现一个小知识点。
而小屁孩一纯的注意点不在“爱人”怎么理解,而是奇怪:孔夫子把“节用”和“爱人”放在一起讲有什么用意?毕竟这两样东西不是一个层面的。
直到读了《大学》,我想我找到答案了。节约财政开支不仅仅是君主要身体力行,其中还包含了另外一群人——臣下。不是所有官员都两袖清风有操守的,《大学》里面就特别提到“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连百辆战车的大家族都不白养着敛财的臣下,何况这一则的“千乘之国”呢。
要想让这么多臣下都节约开支,更是难事。所以在君主拿走了人家的奶酪时(节用)就要适时给个甜枣安慰安慰(爱人)。
所以说,有为君主的革新向来不易,要成为一个调度得当的贤君真的是件难事,其中有诸多复杂的方面等着他去妥善处理。很多老油条一看见自己的利益被收走了就不干了,所以,如果能有“节用而爱人”这样的大智慧,那这个人可谓是“君主”的料子了。
最后一句,其实就更加关键,因为它牵扯到一群最重要的人——百姓。
自古以来都是“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是国家的根本。
因此,君主必须要了解到老百姓的需求。
老百姓其实没什么特别需求的,只不过是基本的温饱有保障,再多一点也就是三年抱俩,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常地过一生。
所以“使民以时”在封建农业社会可谓是一针见血。老百姓自己耕种,交些税收也没问题,我自给自足。但是最要命的就是很多君主都触及到他们的底线了——徭役!古代的民众没受过教育,但是他们勤快,知道自己努力便能穿暖吃饱,这通常就是他们唯一的生计。要是政府加重徭役,民众没法耕地,没有收成,还要交税!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揭竿造反!
您听听当时百姓的心声:你让我无偿劳动我也认命了,可你不给我生命保障不说,还害得我没办法耕地,别说没有收成,我家里都开不了锅了你知道不!我不就为那一口饭吗!是你逼我的!
所以国家一把手要明白,普通人要求的东西其实不多的,你只要能了解到他们的需要,安排大家各司其职,这就是最基础的了。
您看这一则放在当今社会是挺吻合的:每个人都恭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人交往时诚实守信,收获好人缘;在单位里不自以为是,对下属好,万事留一线,线多了不就能结成网了吗?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