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同样是“问孝”,孔子的回答竟完全不同!(孟孙父子)
如果看官手上有一本《论语》的话,您不妨翻到《为政第二》篇,找一找第五则至第八则,您会发现——这四则全以“某某问孝”为开头,队列可整齐了!
这么喜感的四则素材,小恶魔一纯怎么能不写呢!
咱们这两章的行程安排跟看官交代一下:
我把同类的“5 孟懿子问孝”和“6 孟武伯问孝”(孟孙父子)归到本章节;
再把同类的“7 子游问孝”和“8 子夏问孝”(孔门弟子)堆到下一章。
这四则一扫完,《为政第二》就干掉三分之一了,想到这里您是不是干劲十足呢?
闲话少叙,我们立刻来围观孟孙父子吧!
这孟孙氏是鲁国的三桓之一,在朝中有不小的势力,不过这一大家子呢,都有个特点:有事没事就喜欢跑去孔子家聊天喝茶,双方来往不可谓不密切。
何以见得呢?
八世宗主孟僖子死前一再嘱咐:“二子师侍孔子”,让两个儿子跟孔子学礼。
孟僖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九世宗主孟懿子,他早年依照父命跟孔子学习周礼。
十世宗主孟武伯时常问孔子问题,除了这次的“问孝”,还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来问孔子学生的情况。
连你们都十分熟悉的孟子据说都是这个宗族的后裔。
再扯远点,孟浩然都是他们家族的后代呢。
可见春秋时的孟孙家与孔子还是经常保持来往的。
扒完了家族渊源,我们回到正题上:孟懿子和孟武伯同样向孔子请教“怎样才是孝顺”的问题,而孔子却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其中究竟蕴含了什么意思呢?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第五则
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就是不违背礼的要求。”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要求。”樊迟说:“‘不要违背礼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还在生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这一则貌似毫无看点,但您要清楚:夫子并非等闲之辈,这里面的水可深着呢。
这孟懿子何许人也?他是鲁国三卿(孟孙、叔孙和季孙)之一。
这里牵扯到春秋时“政治权利下移”的历史大背景问题——天子空有名头,诸侯不及卿有权势。
而此时鲁国也处于这种情况,鲁君想清缴季孙氏,孟懿子在最后时刻解救了季氏,杀了鲁君阵营的郈昭伯,这个举措实在嚣张,颇有点“杀鸡儆猴”之意。更过分的是,在后来孔子当大司寇摄相事时,他和孔子作对,反对孔子的政策,枉他早年还跟着孔子学过礼。因这种种事情,后人不愿把他算入孔门弟子之列。
孟懿子在什么时间问的孝,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孔子已经对他感到不满了,于是借着他“问孝”敲打敲打,给了个“无违”的答案。
这个“无违”可以理解为“不违背礼节”,同时也可引申理解为“对先父的遗志没有违背”,为什么孔子着重说这点呢?
您回想一下,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可是非常重视礼仪的人,所以才会在临死之际,一再嘱咐两个儿子要跟孔子学礼。可如今这父亲走了之后,孟懿子做的事情都是违背礼仪正统的,也就违背了父亲的遗愿。所以孔子特别说“无违”给他听,我们要认识到这点,不然就会对孔子产生误解了。
这里面还出现了一个叫“樊迟”的人,他可不是来打酱油的哟。樊迟在孔门弟子中并不算出色,孔子认为他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所以您也看到他是以车夫的身份出现的。
可为什么孔子要跟驾车的樊迟说孟孙的事情呢?
您可能从没想过,孔子也是有弯弯肠子的啊!孔夫子一旦对门生十分不满意了,通常都不乐意挪动尊贵的小屁股亲自说教,而是通过门人传达:“宝宝不开森(心)了,你看着办吧!”
孟懿子这回撞枪口上了,《论语》中没有交代的后续其实大家都已经清楚了——樊迟肯定会去孟府传达夫子的意思。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孟懿子这死小孩压根就没有悔过之心,因此孔子也不乐意再教他周礼了。
真不知这孟家人是什么构造,孟僖子学礼,他儿子违礼,到了他孙子这一辈貌似更差劲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第二》第六则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使)父母只为儿子的生理疾病而担心。”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孔子的答案——父母只为儿子的生理疾病而担心,换而言之,不就是说父母除了儿子的生理疾病其它方面都不用担心了吗?哇塞,这个境界高哇!
您别说什么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方面能让父母不操心了,现在大把大把的剩男剩女还在被父母催婚呢。
父母总是会为儿女操心许多事情,如果真的能做到除“非人力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以外什么方面都让父母放心,那就是真厉害!
而这里,孔子这么说明显是绕着弯子说孟武伯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