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多么的依依不舍,但该来的始终会来,转眼一月多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柴宗训封还的日子也终于到了。
柴宗训在封还之前,三番几次的求过赵匡胤,肯求他每年至少允许自己回来探望小符后一次。赵匡胤出于自己的考虑,每次都没有正面答应柴宗训,只是说自己会好好考虑他的建议,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直等到柴宗训封还出开封城的那天,赵匡胤亲自将他相送出开封城门,当着众多人的面儿才答应了柴宗训的请求。本来柴宗训对此事已经不再抱什么希望,种放也曾经明里暗里的提醒过他,他的确是太过义气用事了。他相求赵匡胤许他探望小符后之事,事先没有和种放商量过半点儿,而且种放也认定了赵匡胤肯定不会答应此事。
一个已经被分封出去异姓王,肯定不会允许他随便返回都城的,历朝历代对此似乎都忌莫讳深,种放甚至认为柴宗训主动提出此事更在撩拔赵匡胤敏感的神经。以赵匡胤的小心谨慎,又岂会同意柴宗训这般看将起来就完全不合理的请求。
对于种放的反对,柴宗训是直接无视了。在柴宗训看来,他既然答应了小符后,他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柴宗训想了也很简单,他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他仅仅是让小符后每年看到自己一次,以缓解她的相思之苦。
最后的结果,小符后没有想到,种放没有想到,就连柴宗训也没有想到,赵匡胤居然在最后的关头答应柴宗训的要求。
赵匡胤的决定看将起来似乎做得十分草率,但只要赵匡胤自己才清楚,为了这个决定,他和赵普都没有少费心思。在赵匡胤第一次听到柴宗训的请求时,正如种放所想,他敏感的神经已然被挑动了起来。
以至于后面柴宗训陆续几次提及此事的时候,他还故意找了他的首席智囊赵普隐藏于屏风之后,希望借赵普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帮助他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而经过赵普几次细心观察,又向赵匡胤做出了一番全面的分析,最后才促使赵匡胤在最后的一刻做出的决定。
“陛下!你在想什么呢?”明明刚才君臣二人正在讨论政事,可是不知不觉的赵匡胤有些走神,赵普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方才离开的柴宗训身上,“陛下可还是放心不下晋王殿下?如果微臣所记不错的话,好像早上是陛下亲自送晋王一席人等离开的开封城的,这过去好像还不到两个时辰啊?”
赵普的确说中了赵匡胤的心事,赵匡胤脸上微微一红,说道:“是啊!这晋王殿下倒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若非性情中人只怕也不会是至孝之人。”
闻过赵匡胤这番感叹,赵普适时吹捧了赵匡胤一番,“这点跟陛下你很像,陛下本生也是至孝之人。若不是陛下看在晋王殿下孝心难得的份儿上,又岂会答应晋王殿下这般既不理又不合法的要求?”
赵普这些话虽说得漂亮,可是赵匡胤听在耳中却是有几分刺耳,他哪里是看在柴宗训孝疏的份儿上,他是让在赵普再三确认了柴宗训这样的请求着着实实是出于孝道,并没有其他别有用心的成分在里面,这才答应下来的。
既然赵匡胤都答应将柴宗训封还回边关三州了,虽然柴宗训每年请求回来探望小符后一次不合理不合法,但却是合情。赵匡胤已经做过一次好人,装这次好人似乎为赵匡胤赢回不少
赞誉,又何妨好人做到底?况且这也是两全其美之事,既成全了柴宗训孝道之名,也为赵匡胤自己博得一个“开明”的好名。
“确如则平所料的那般,柴宗训在知道我答应他每年回开封探望的小符后的时候,他的脸上也写满了不相信,显然他自己也没有料到我最终会答应此事。”赵匡胤回想起当时柴宗训的表情,有些感概的说道。
“如此更能证实我们先前的推测,这几次陛下召见晋王殿下,在晋王殿下提出请求的时候,我都仔细观察过。晋王殿下每次眼睛都清澈如水,他的确是为了孝道才这么做的,原先陛下只信了五六分,我才会说如果陛下在晋王陛下最后离开的关头才答应他的这般请求,只要晋王殿下表现出惊讶,便说明他胸怀坦荡,心中无鬼。”
赵普此言多少把赵匡胤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好像说得他赵匡胤疑神疑鬼,不肯信人一般。好在赵匡胤马上转移了话题,问道:“上次叫你暗中调查的事怎么样了?”
“虽然已经有了些头绪,但要找到源头,只怕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事情,这肯定还是需要一些时间。”赵普犹豫了一番,还是如实说道:“至于要多久,我实在没办法给陛下一个准信儿,如果事情顺利也许就三五个月的时间,如果敌方已有防备,甚至一早就做好了准备,也许三五年也未必会……”
没想到赵匡胤却是没有听赵普继续说下去耐心,一口打断道:“我自然清楚此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对方既然选择了在那个时候传出的流言,明显事先也是做了周全的准备。但不敢怎么样,也不论你花费多少时间,我要求你一定要将幕后散播谣言之人给我揪出来,否则我实在寝食难安啊。”
也难怪赵匡胤会吃不好睡不着,其实赵普了清楚无比,这哪里传的是什么流言?分明就是事实真相,这幕后之人分明是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这叫赵匡胤如何不着急?从一些线索赵普基本了解:对方既知道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的干过的一些见
喜欢崛起后周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