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君叛逆者,虽远必诛!纵然是“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中原大地的枭雄们也不会允许宇文化及这样一个浪荡子弟肆意妄为。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而沉默的李渊,则借此机会,帮助中国社会登上了新的台阶。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隋炀帝一死,整个中原瞬间大乱。这场隋唐之际最后的乱局有什么特点?经笔者总结,一共有三大特点。
第一点,皇帝并立。由于《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所以如果我们去翻《资治通鉴》的话,就能清晰地发现从隋炀帝去世后两个多月间,中国大地不知站出来多少个皇帝,有的是被人立上去的,有的则是自己称王称帝。乱世之中自己称王称帝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李渊入关中,没敢称帝,宇文化及弑君,也没敢称帝,这两个人的做法还是相当谨慎的。东汉末年袁术自己贸然称帝,结果被各路诸侯口诛笔伐,终致刀兵之祸。所以我们换个角度,重点关注一下那些被人立起来的皇帝。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之后,最先想立蜀王杨秀为帝。杨秀是我们的老朋友,当年因“华山偶人”事件,被废为庶民。但是隋炀帝杨广念及手足之情,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现在炀帝一死,宇文化及想论地位、论宗法,理应是立杨秀为帝,但是众人皆持反对意见。迫于舆论压力,宇文化及下令处死了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最终改立隋文帝杨坚第三子秦王杨俊的儿子杨浩为帝,其性质与杨侑基本相似,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实际掌权者仍然是宇文化及,《资治通鉴》记载:
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为帝,居别宫,令发诏画敕书而已,仍以兵监守之。化及以弟智及为左仆射,士及为内史令,裴矩为右仆射。
这样的傀儡皇帝一般活不了多久。宇文化及后来准备率领军队返回长安,途中遭到李密和洛阳隋军的双重打击,败于黎阳,狼狈逃窜,在魏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毒杀了杨浩,自己称帝,国号为许,改元天寿。《隋书·文四子传》完整记载了这一段过程:“宇文化及杀逆之始,立浩为帝。化及败于黎阳,北走魏县,自僭伪号,因而害之。”在《说唐》中,宇文化及同样弑君后自立为帝,结果招致天下众反王的一致声讨。随后,一支以李密为首的讨逆大军组成,浩浩荡荡杀向宇文化及。众反王名义上组成了讨逆大军,但实际上皆为了争夺传国玉玺而来,故此也各怀鬼胎。尽管如此,这一段故事写得仍然荡气回肠,**迭起,宇文化及兵微势弱,儿子宇文成都又被李元霸所杀,哪里抵挡得住。这就叫“弑君叛逆者,虽远必诛!”笔者认为,小说家在有关英雄的归宿问题上应是多用了一番心思的。在民间叙事中,英雄往往是最吸引人的群体,而小说家为他们排了名次,就必然存在“掌第一好汉者掌天下”的现象。在小说中,“掌第一好汉者”是大唐李家。试想,当时宇文成都已死,天下再无人可与李元霸匹敌,小说家们在编排故事时不可能让李元霸继续活下去。小说中的李元霸,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却神力惊人,双手不知沾染了多少英雄的鲜血,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战神,也只有上天才能控制他,也就因此有了“李元霸举锤骂天”这样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扼腕叹息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宿命”,我们后人在理解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就算理解成“李元霸就是上天赐给李渊的宝物,现在宝物该被上天收回,以后的一切就要靠李渊和李世民自己奋斗”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
宇文化及立杨浩为帝,洛阳方面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据《隋书·炀三子传》记载:
宇文化及之弑逆也,文都等议,以侗元德太子之子,属最为近,于是乃共尊立,大赦,改元曰皇泰。
越王杨侗字仁谨,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隋书·炀三子传》形容他“美姿仪,性宽厚,”《资治通鉴》则描写得更好:“皇泰主眉目如画,温厚仁爱,风格俨然。”杨侗虽然年幼,但很有本事,他一直负责留守东都洛阳。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杨侗和樊子盖一起苦守洛阳,力保城池不失,李密的瓦岗军进攻洛阳时,同样是杨侗力保城池,最终等到了王世充的援军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胆识,的确令人称奇。不过,杨侗的命运与杨浩无异,最终只能被拥立他的王世充玩弄于股掌之间,王世充想要夺权,杨侗拿他能有什么办法呢?据《隋书·炀三子传》记载,杨侗面对对权力虎视眈眈的王世充,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东都者,世祖之东都。若隋德未衰,此言不可废;必天命有改,亦何论于禅让!公等或先朝旧臣,绩宣上代,或勤王立节,身服轩冕,忽有斯言,朕复当何所望!
笔者非常同情杨侗,要知道,杨侗当时只有十五岁。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在政治的波浪中翻滚、挣扎,受尽考验与折磨,但最后却没有办法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要将帝位禅让给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王世充手里。这是中国社会的损失!后来,李密所率领的瓦岗军在邙山大战中被王世充彻底击败,裴仁基、裴行俨等皆归降王世充,裴氏父子密谋的暗杀行动再次证明了王世充的昏庸。可惜的是,这次暗杀没有成功,裴氏父子被王世充杀害。王世充的兄长王世恽劝王世充索性连杨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