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正月初八,玉泉村
七岁的王兰兰,削肩细腰,细手细脚,很是单薄,鸭蛋脸,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睫毛长长的,像一面扇子般,扑闪扑闪的,前额的刘海带着自然卷,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形,虽然一身半新的花棉袄,显得有点土里土气,但还是很漂亮。
她站在篱笆墙外,打量着自家的房子,极普通的农房院,三间两层茅草屋,只是外面看着是,其实是三间两层木板楼房,在一楼有一米五高是石头加粘土垒成,又宽又厚,十分坚固耐用,上面一米加上两楼二米五,共三米五高,都是用上好木材建成的。
为什么外面看着像茅草屋呢,那是王兰兰的爹王大队长舍不得让好好的新木板楼受‘风吹雨淋’之苦,便用厚厚的茅草围在那三米五的木板外围,远望便是一座茅草屋。下面一米五石头垒成的,便不必担忧受不住风吹雨淋了,王爸爸爱屋如命,基本上是年年更换着新茅草。
三间二层楼,一楼中间是方方正正的中堂,左右是长长的厢房,右厢房是王兰兰爷爷奶奶的睡房,左厢房是王兰兰爸爸妈妈的睡房。
中堂是平常吃饭聊天招待来客之所,中间是一张吃饭用的四方形八仙桌,外加四条长凳子,边上各放三张竹椅子。与中堂一墙之隔的是上二楼的木板梯子,上了二楼,首先入眼的是一个休息室,墙边上放着几个清清爽爽的竹书架,书架上放着几本语录与小学课本,以及一本大一本小的字典。二楼左右一共四个房间,王家四个孩子,一人一间,每个房间都一样,一床一柜一桌一椅。
家中的厨房是在右厢房外面加盖的,与爷爷奶奶屋内的炕相连着,大概二十平方米的厨房间,有一大两小三个土灶,还一个旧兮兮的炉子,平常只用来烧开水。
为了对称美观,左厢房外面也加盖了一间,也有一个大号的土灶,与王兰兰爸爸妈妈屋内相连着,平常烧水洗澡或是大冬天洗衣服用的,当然还隔了一个洗澡间。
两个加盖的,也是二层,不过这是正真的茅草屋,二楼放置各类柴。
农村的院子就是宽广,王兰兰家前后都有院子,后院养着两头猪,鸡鸭鹅等家畜若干,还有一个茅房,十来棵果树,有桃树、梨树、柿子树、芭蕉树,值得一提得是还有一口井,此进冬暖夏凉,十分神奇!此刻井上用木板盖着。前院比起后院还大,有块很大的晒谷坪,晒谷坪四周分别种上桃树、梨树、柿子树、芭蕉树等,旁边还种了两小块菜地,地里种满了青菜和红杆菜,这么远看着,自家的茅草屋挺有意境!
“阿妹,你在这里干嘛啊?快进屋去!”十三岁的王建国已有一米七,他拉着一板车干柴从后山回来,两个弟弟还有山上捡着柴呢。王家住在村的最西面,俗称村尾,背靠着山,独门独院,与村里其他人家都不相连,与村头正好隔了条小河,夏天可以下水摸鱼,冬天可以凿冰钓鱼。王兰兰的爷爷放弃祖宅基地,选择偏僻的一块,是有缘故的,听说是为了裹脚的奶奶,奶奶在十六岁那一年,从京城孤身一人逃难过来的,当年还在给金大地主打工的爷爷,不管太爷爷太妈妈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娶了裹脚的奶奶。
“哦。”王兰兰懒洋洋的应了声。刚刚一脸慈爱的奶奶见她手上拿着三哥王保国一年级课本,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着,以为她无聊,并让她去外面玩去。
王兰兰目送大哥拉着一板车的柴进了院子,又见他进屋抬出长长的梯子架着,动作娴熟地将一小捆一小捆柴整整齐齐地码到厨房楼上,此时正是拾柴的好时机,队里没活,学校未开学,山上枯木特多,一拾就是一小捆,他家用柴特费,奶奶历来讲究,让他们一家勤洗澡勤洗衣服,勤换洗被单等等,总之就是费柴。
王兰兰没有听从大哥的话,她又不是真正的小姑娘。她缓缓向外走,走了一小段路后,只见挨家挨户,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平房,很少有两层楼的,而且还有不少是茅草屋顶。王兰兰的大爷爷(爷爷的新大哥)也住在这里,他家就在路边上,虽然是平房,但院落看起来明显要出众些,这一片住的基本上都是王姓人家,除了少数几个别姓,王姓人家在旧社会大都是穷人,给河对岸金家人当长工的,所以这一片基本上都是些塌墙烂院,虽说新社会十几年了,但一般的村民想要盖新房,简直连想也不敢想。
从玉泉山的泉水流出来一条细得像麻绳一样的小溪,在村中间汇聚成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叫中泉河,河上有一座石桥,这石桥也有好些年老了,据说是清乾隆时玉泉村村头几个大地方出钱造的,到现在也依然坚固,村上唯一一辆拖拉机也是从这里过。
过了石桥就是村头,村头都是平地,连成一片,像是北方平原一般,这里大都住的是金姓人家,当然也有一些别姓,村头历史悠久,家家户户住得密密麻麻,大都是二层楼房,几十户人家连在了一起,有为气派,比之王姓人家好太多!
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这边大部分是地主与富农,真不如王姓人家贫下中农吃香。
这时,对面走过来一个穿着旧花棉袄的小女孩,扎着两个麻花辫,下巴尖尖的,脸蛋小小的,眼睛大大的,小嘴红红的,此时冻得脸红通通的,她看来是要去河边洗衣服,端着面盆的小手也红通通的,女孩笑容可亲地和王兰兰打
喜欢畅游六零年代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