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了范雎见到秦王已经完全信任了自己,于是,范雎就给秦王鞠躬行礼,之后,范雎接着说到:“秦国有着两个最大的优势:
一是,拥有着关中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周围是崇山峻岭和险要的四个关隘(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相当于给秦国无形之中增加了几十万军队,而且秦国在战略上处于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二是,秦国奉行秦法,施行法治,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守法、敬法,勇于为国公战,现在的秦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猛将如云,大王同时拥有地利、人和这两个有利的条件,成就霸业那不如狮子搏兔那般容易。
但现实却是:秦国近十五年未出函谷关[2]。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您的臣子不称职(穰侯为秦谋划有私心),大王的战略计划也有失误的地方。”
“愿闻我的失策之处。”秦昭襄王长跪(恭敬的坐)着说。
此时,范雎发现宫内还有不少偷听的内侍(端茶倒水),就不敢先说宫内(太后)的事情,就先说穰侯的外交战略,观察一下秦王的反应,于是范雎就讲了一下几点:
(1)远征齐国必然失败。千里远征,如果秦国出兵少,打不过齐国;出兵多,对秦国的损害巨大。现在,穰侯表面上和韩、魏一起联军去攻齐,这本身既是一个错误。首先,韩、魏两国居心叵测,出兵不出力,到时与齐国血战的还是我们秦国;其次,如果打败了齐军,那么我军也将精疲力尽,此时的韩、魏两国生力军必将抢占我军的胜利果实。比如以前的齐湣王,千里攻楚,空耗钱粮,却寸利未得。现在的秦国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粮饷,死伤了那么多的勇士,最后却连半寸土地都没有得到,这不是资敌(韩、魏)吗?
(2)提出了秦国的应对战略——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记载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这是近攻战略,比如赵国攻占中山国,得地五百余里,天下诸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觉得近攻战略具体可以分为攻伐、守卫、化地这三部分。
攻伐,即打下一寸、一尺都归秦国,而天下的土地只有这么多,秦国要秉持国策,逐步蚕食六国。
守卫,这些土地都不是飞地,而与秦国紧紧相连,作为唯一的超级强国的秦国很容易就能守住。
化地,由于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废除了奴隶制,实施秦法,依法治国。每夺一地,秦国就新派官吏进行治理,统计名册、赋税、田亩等,颁布法令奖勤惩疲,有功必赏,有罪就罚,其田亩制、军功制、农爵制等公平公正,深受庶民的欢迎,所以秦国化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六国。
(3)具体的战术分析。第一步先采用连横,结交中原的韩、魏两国,威胁赵楚,楚强则联赵,赵强则与楚结盟。这样远在东方的齐国就必然恐惧,齐国就会低声下气的重金侍秦,燕国可以与之联姻,远交燕齐,这样韩、魏就可以虏之。
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一军政长策的提出,使得秦国一统天下有了明确的战略指导,从此,秦国开始逐步蚕食六国,夺尺寸之地而化之,我盈彼竭,秦国日益强盛,而诸侯日渐羸弱,终有一日,天下必定。远交近攻这一战略思想,至今两千三百多年还被历代军事家奉若经典。
[2]这边其实我觉得有些奇怪,在秦昭襄王33年,秦军出兵攻魏,斩4万;34年,秦国出兵大败赵、魏两国。这些怎么能说秦军15年不出函谷关?(除了苏秦配六国相印时期),所以,我认为:范雎在这边的意思只是说秦国没有长久的国家战略,以至于东出的威势大减,对六国的压迫大减。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ei222(长按三秒复制)
喜欢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