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b0规格的图纸铺在了地面上,拼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平面图,张怡看着图纸上的建筑喃喃的说道:“小远这这个市场也太大了,看起来比市百货大楼还大啊,你说要盖的商城不会就是这个吧。”
梁海平这几天总和梁远一起往市设计院跑,倒是知道一些梁远的想法说道:“怎么样,上午我说让你好好休息没说错吧,这东西要是盖起来有你忙活的。”
“小远你打算把这个东西盖到哪里啊?”
看着梁海平和张怡疑惑的眼神梁远笑着说道:“小叔,后天我们去h省。”
“h省?”梁海平和张怡有些发愣的重复了一句。
梁远边说边在桌子上的文件袋中抽出了一张日期为1986年12月的《l省日报》翻到2版的的位置指着《‘西瓜外交’30年坚冰解冻》的标题对着还有些发愣的两个人说道:“去绥芬河,小叔仔细看下这篇文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梁海平仔细的看着《l省日报》的短讯:今年,绥芬河人在6月份以“西瓜外交”,叩开了中苏之间的贸易大门,30年的冷漠对峙换成了边民洋溢的笑脸。沉寂了多年的两国边境口岸往来迅速升温……据当地政府介绍,仅下半年绥芬河就同苏联的波格拉尼奇内区完成1000万瑞士法郎的贸易额……
梁海平咂了咂嘴把报纸递给了张怡对着梁远说道:“小远,你让我去广交会主要是为了谋划这件事吧?”
梁远点了点头,又在文件袋中拿出了几份两年前普通群众才有权利阅读的《参考消息》,翻到四版指着上边的《布加勒斯特市民圣诞节抢购羽绒服》,《大雪中的列宁格勒》等几个几条消息说道:“记得小时候爸爸和我说过,他在部队服役时同苏联红军在边界对峙,苏联那边总有大喇叭喊着社会主义苏联一天三顿牛肉土豆,人人都穿羽绒服,家家都有小汽车。爸爸还说当时他非常羡慕苏联红军的冬装,保暖还不笨重。”
“小叔你看从罗马尼亚到苏联这几条消息都是说轻工产品引起了市民抢购,按照爸爸和我说的以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怀疑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轻工产品的产量远远不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小叔去广州的时候我用铁路大集体的名义给绥芬河车站打过电话,他们说口岸过关的基本都是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
梁远指了指地上的建筑图纸说道:“然后我就有了这个想法。”
梁海平和张怡看完梁远所说的报纸,对视了一眼却都没有说话。默默的把报纸收拾起来。
梁远有好奇的问道:“小叔,小婶你们就不问问?”
“问什么?参考消息还能有假。”梁海平抬手指了指天空继续说道:“那可是大领导看的报纸,这都是外国的事情小叔可不明白,别看小叔初中毕业,小远念的书可比小叔厉害多了,大领导的东西小远都能明白,你怎么说小叔就怎么办”
梁远忽略当时《参考消息》在普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共和国的创建者,和286都曾给《参考消息》提过字,共和国的首位总理甚至还亲自为其审定稿件,在70年代全**动时期,能拥有一份《参考消息》几乎成了身份的象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当时的《参考消息》可比后世的《新华内参》牛气多了。
在五千万和神秘而又权威《参考消息》的震慑下,梁海平本能的选择了相信梁远。
到是张怡爽快笑着说道:“小婶还没你小叔聪明呢,反正谁给我十万块我就信谁。”
梁远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心说小叔和小婶终于搞定了,目前不会自己当孩子看了,对于梁远来说报纸只是为了说服梁海平的,有着前世记忆的梁远清楚的知道,绥芬河口岸对苏贸易的年交易额,从1987年3500万瑞士法郎开始每年翻一番,直到92年达到顶峰。六年累计交易额达到了13亿瑞士法郎。在梁远看来眼下在没有比吃这块肥肉更加轻松的赚钱方法了。
在苏联解体之前中苏双方贸易更多的是以货易货,当时国内还很弱小的私人企业根本没有资本在绥芬河口岸兴风作浪,对苏贸易基本都控制在国企手中,而当时的中国货在苏联远东地区大受欢迎,有多少都能卖出去。因此梁远准备在国内的私企壮大介入之前,在绥芬河这块肥肉上狠狠的咬一口。
梁远对着梁海平说道:“这几天刚好赶上我妈去北平了,趁着她不在家我正好和小叔一起去绥芬河。”
梁海平指了指地下的图纸问道:“可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盖在哪里?如何运作?怎么和苏联结算,小叔都不明白啊。”
梁远笑着说道:“到了绥芬河之后我在和小叔寻找适合盖市场的地方。小婶先不用去h省,这几年市商业系统整顿,很多人员都在家待岗,小婶可以在那批人员中挑勤劳肯干,业务熟练的先招个一,二百人。到时候我们在成立个大集体企业去管理这个新建的市场。”
“和苏联的交易除了一部分用瑞士法郎结算外,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货易货,小叔也知道这几年化肥涨成什么价格了吧。”
“已经700元一吨了。”梁海平有些感触的说道:“这个价格还不见得能买到。”
“小叔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换化肥就好了,前年老家的小姑过来串门时不是还说过,苏联的化肥要比国内的好用些。”
“至于零售,我们只收人民币,瑞士法郎,美元,不要别的
喜欢工业之动力帝国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