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全无信义
社会的主流认识,认为刘备是一个至仁、至义、至信的君子。曹操攻打刘备,孔融就说过这样的话“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这里至不仁指曹操,至仁指刘备。如果说曹操是至不仁,那么刘备就是至至不仁。刘备与曹操相比,更无诚信、仁义可言。这从上一节刘备的履历中看以看出,那么社会上为什么都认为刘备是一个至仁至义的君子呢?这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尊刘反曹的。《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是仁义之君的形象,最少从三个方面下了功夫,而且这三个方面孤立地看、静止地看,确实感人,但是你要将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联系他的一贯表现来看,进行全面分析分辨,就可以知道刘备是个伪君子,爱作秀。那么《三国演义》从哪三个方面刻画了刘备仁义之君的形象呢?这三个方面就是拿老婆作代价标榜兄弟情谊;拿儿子作代价标榜正义;拿生命作代价标榜君王美德。
下面我们先分析第一个方面。
这个故事记载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的结尾,第十五回的开头。刘备出征与袁术作战,让张飞守徐州。张飞因醉酒误事,以致让吕布端了窝。张飞不但丢了徐州,而且丢下了刘备的老婆儿子。张飞慌慌张张的逃去盱眙,见了刘备,告诉刘备说丢了徐州。众人皆失色,玄德叹曰:“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关羽曰:“嫂嫂安在?”飞曰:“皆陷于城中矣。”玄德默然无语。关羽顿足埋怨曰:“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分付你甚来?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是好!”张飞闻言,惶恐无地,掣剑欲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单独听这段故事,确实很感人,为了兄弟情谊他可以不要老婆。兄弟如手足,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就无法再续前缘了。老婆虽然也很重要,但相对兄弟手足之情来说,只不过是一件衣服,衣服丢了还可以再缝制。可是比较这段话的前后心里变化,就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会变化,会掩饰,丢了老婆他真的是无动于衷吗?不是,他听到张飞说皆陷于城中时,其表情是漠然无语。这默然无语的表情是复杂的,最少透视两个信息。默然,不说话的的样子。不说话最少是触动很大,是老婆丢了对他的触动呢,还是张飞的过失对他的触动,又或者两者兼有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丢了徐州,丢了家小对他有很大的打击。从哪里看以看出有很大的打击呢?那就是“无语”,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此时不知说什么可好!责备张飞吗?事情已发生了,责备有用吗?责备张飞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不责备张飞吗?这么大的失误就这么过去吗?责备、不责备都不合适。这件事在“众人失色”的状况下得有个交代。在场的众人在等待这个交代,后见张飞要拔剑自刎,他就见机演绎苦肉计,告诉众人,告诉关张我们兄弟情谊比夫妻情义更重要,这样一来,刘备就抓住了一个极好的作秀机会,不但以这件事笼络了关张,而且笼络了众人。以此笼络了自他以后的后人。
在他心里,关、张真的那么重要吗?肯定不是,如果说拿关、张与妻子比较,那么关、张肯定比妻子重要。因为现实环境下,他要靠这二位兄弟攻城略地。靠着兄弟二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关、张二人与自己相比,就不重要了。他那句“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就是一句骗骗小孩子,耍花招的话。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有交代,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匹马投青州,日行三百里,奔至青州城下叫门”。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自己活命丢下了关、张。忘记了兄弟手足情谊,要是真的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就不会匹马独自逃命,就会寻找关、张,以求同死,以示兄弟手足之情分。可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比谁都跑得快,是日行三百里,这是拿自己的生命与关、张比,关、张不重要,还是自己命重要。
拿关、张与自己的事相比,关、张不重要,还是自己的事重要。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这样的内容: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居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对此,关、张二人不能理解。有怨言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这明显表现关、张对刘备种菜不满和不理解,希望刘备给予正面回答。刘备却说:“此非二弟所知也。”刘备回避了关、张正面问话,明确肯定不会告诉你们。“此非二弟所知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不是你们二人所能理解的呢?还是说这不是你们二人应该知道的呢?如若是前者,表现刘备瞧不上关张,认为他们只会冲锋陷阵。如果是后者,明显表现刘备对二人不那么放心,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告诉你们的。对于这一点还可以列出证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蜀记》有这样的内容:曹操追到当阳长坂,刘备很狼狈。对此,关羽有情绪,对刘备说:当年在许昌,与曹操一起狩猎,我劝你处死曹操,你不听。要是那时将曹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