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张昭之与孔明
——孔明无忠诚可言
张昭之与孔明存在可比性,他们之间最少有四点相同或者相似。
第一、都是托孤大臣,而且托孤的方式相同。孙策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刘备对孔明虽然没有明确这样说,实际上也是学孙策的。“托孤于孔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辅”见《三国志.先主传》。在《三国志.李严》传里说的更清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护军,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李严就是蜀国的周瑜,军事主管。
第二、托孤的背景相似,都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孔明在《出师表》里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孔明受到刘备托孤的背景,但我以为孔明当时所处的背景要比张昭受孙策托孤的背景好得多。孔明尽管是先帝“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而已是“天下三分”。据《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引用了《吴书》中的内容可知,当时孙策托孤于张昭的背景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而这是大背景。而当时孙吴内部却是“孙策历事日浅,擅自者众,一旦倾损,士民狼狈,颇有异同”。可见张昭受孙策之托时要比孔明受到刘备之托的处境相差甚远。
第三、其信任度相当。托孤时,刘备对孔明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孙吴的孙策托孤于张昭时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据《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引用了《吴书》中的内容“策谓昭曰:若仲谋不经事者,君便自取之。”
第四、也就是托孤的对象相近,因为既然是托孤,自然是未成年之人。刘禅自古以来被视之阿斗,而孙权受托孤时也应是个不经事者。《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当时是“权悲感未视事”。孙权还处于悲伤之中,未能及时处理公务,再说一个十七岁的青少年,在此天崩地塌之时,又做得了什么呢?
虽然孔明与张昭受主人之托孤时的背景大致相同,但是历史给这两位托孤大臣所下的结论大相径庭。孔明是千古第一忠臣,千古传诵。而张昭呢,早已被人们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这对张昭来说,是有失公允的。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张昭之于孙权的辅佐,远胜于孔明于刘禅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张昭之于孙权的辅佐,是大公无私的辅佐。相比之下,孔明之于刘禅的辅佐是玩弄权术的摄政。我这样讲,于历史是个冲撞,于现实也是个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大多数人不赞同我这种说法。不过我想从三个方面将孔明与张昭作个比较,用历史文献告诉大家这样讲是有事实支撑的。
1、真心实意与抢班夺权。
这一点是要告诉大家,张昭之于孙权的辅佐是真心实意的,而孔明之于刘禅的辅佐,谈不上辅,应是抢班夺权的主政。
先说张昭的真心实意吧!
孙策去世后,“权悲感未视事”。在孙权还处于悲哀之中,无法处理政务时,张昭做了什么呢?张昭率领文武群臣拥戴孙权为主,并辅佐他。为此,张昭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表现了张昭的真心实意。
第一件事,是做安抚稳定工作。“上表汉室,下移居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对上报告朝廷,对下是给所属郡县及各级军官下达文书,要求他们恪尽职守,使朝廷放心,地方安心,官员尽心,上下一心,保障权力平稳过渡。
第二件事,是提醒孙权明白天下大势,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当下应该干的事。张昭对孙权说,如今大局动荡,盗贼四起,作为继承人,贵在能够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并加以发扬光大,建功立业。您怎么能够卧床不起,悲悲戚戚,像平民那样放纵自己的悲哀呢?
第三件事,是扶上马,送一程,为孙权创设主政的和谐环境。在孙权还处于悲情之中,还无法处理政务之时,张昭整顿军队,排列齐整的阵营,将孙权扶上马,陪同孙权巡视军队。这是张昭在辅政之初,所做的三件事中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诉各级军官,张昭辅佐孙权是真心实意的。孙权尽管年轻,在大悲大难之前稳成,是可信赖、值得依靠的君主,以此稳定了大局,奠定了孙权在东吴的统治地位。从此,东吴在张昭与周瑜的同心协力的辅佐下,迎来了新的局面。以上内容,见《三国志.张昭》传。
再说孔明,孔明之于刘禅的辅佐,在托孤之初,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封自己为武乡侯。第二件事急忙搬出了左将军府,设立了丞相府的办公机构。刘备在世之时,孔明是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机构,只是在刘备的左将军府里帮刘备处理公务。第三件事,兼任益州牧。刘备在世之时,益州牧是刘备兼任的。这三件事,都是在刘备去世不久,孔明辅政之初,接二连三发生的。由此,将刘备的大权集孔明一身,由此,政事无论大小,全部都由诸葛亮做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抢班夺权也太过于急促!以上内容,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二、恪尽职守与越俎代庖。
这第二点,是要告诉大家,张昭之于孙权的辅政是恪尽职守,而孔明对于刘禅的辅政是越俎代庖。
张昭之于孙权的辅政,可谓恪尽职守。所谓恪尽职守,是说作为辅政大臣,张昭明确自己的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