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所具有的智慧。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利用人性疑心重、贪心重的本性,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在内政外交上,同样利用人性的疑心与贪心做文章创造了许多成功案例。
汉献帝初到许昌,为了表彰曹操的功劳,封曹操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袁绍因为官职在曹操之下,以为耻而不受太尉的任命。曹操知道了,将大将军的职务让给了袁绍。曹操让大将军之职与袁绍,不是说,曹操多么虚怀若谷。只是曹操吃透了人性的贪婪与虚伪。一个空头的大将军有什么用呢?曹操此时看到的是自己不是袁绍的对手,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大将军的虚衔闹得与袁绍刀枪相见,让一个虚衔袁绍,能麻痹袁绍、迷惑袁绍、松懈袁绍的斗志,以此平息一场不利于自己的争斗,为自己发展赢得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大环境才物有所值。
以上是曹操在外交上运用人性的弱点来制衡对手,曹操在内政上也是玩的这些。
曹操的部下组成复杂,他的原班人马,武将就是夏侯兄弟、曹氏兄弟。文臣就是荀彧等,其余文臣武将都是在征战中投诚过来的。如张辽原是吕布的部下,张郃原是袁绍的部下,徐晃原是杨奉的部下,张绣自成一派,贾诩之前是张绣的谋士,这些来自不同山头的人物走到一起疑心疑德,是不可避免的。曹操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疑心与隔阂,以便不断地吸引人才,他的手段还是利用人性的贪婪对症下药。
1、安抚部下,满足部下的虚荣心。如征战乌桓,很多人反对。只有郭嘉等少数人赞成,胜利后,lùn_gōng行赏,曹操不忘安抚曾经反对征战乌桓的人。《三国演义》第三是十三回这样写道,“操回易州,重赏先曾谏者,因谓众将曰,孤前者乘危远行,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复难言。”
2、顾全大局。为了吸引人才,起到用人不疑的示范作用,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荀彧、程昱等曾建议曹操处决刘备,说刘备非池中之物,不甘心屈于人之下,曹操也想除掉刘备,却不敢这么做,不想这么做。不想除掉刘备,只是投鼠忌器,怕除了一个刘备,而断绝了无数的刘备。所以出于疑兵的需要,不得不以留着刘备为诱饵,以此诱惑无数个刘备来投奔加盟。
3、曹操激励部下的方式多种多样。
赤壁之战后,曹操九死一生,逃到南郡曹仁那里,突然一顿大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这样写道,曹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大失也。众谋士皆默然自惨。要说曹操奸,从这点看,确实有点奸,他这么一笑一言语,虽然没说什么,但在场的谋士不可能不惭愧。
《三演国义》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段文字,至襄城,到淯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得不哭耳。由此,屯驻军马,曹操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先祭典韦,再祭侄子曹安民,再祭长子曹昂、阵亡将士以及那匹射死的大宛马,都在祭拜之列。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心。有人说,曹操不是祭拜死去的典韦,而是做给活着的典韦看的。曹操用那种慎终追远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为了安抚人心,激励士气,曹操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一领西川红锦战袍,使全体将士争先恐后,大显身手,以致争斗厮杀。许褚与徐晃两人最后弄得剑拔弩张。操令二人上台,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操笑曰,孤特视公等之勇耳,岂惜一锦战袍哉?便教诸将尽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诸将各各称谢。一场沙场比武,一领锦袍,前者使英雄在将士面前有了表演舞台,显示了英雄本色,展示了军人精湛的武艺,军人骄傲与自豪的心态也得到了宣泄。后者是以物质的方式肯定了武士们的英勇不凡,嘉奖了武士们勇于争先、勇于拼搏的精神气概,满足了武士们对名望的渴求。可见,曹操对人性的准确把握。诸于此类,举不胜举。
曹操的精明不仅仅是表现在因人、因事制宜的管理上,更多的表现在对世事、对人情的洞察力上。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毌丘兴将要到安定就任太守一职。临行前,曹操告诫毌丘兴,羌、胡这些少数民族想与中原交往,自然会派人来,千万慎重,不要派人去,好人难得。派人去,这个人一定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