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所以才同意了杨嗣昌提出的招抚意见,毕竟不管是明官军、还是起义军也好,都是大明人,互相相斗内耗、只能让外族人捡了便宜,所以首恶伏诛,从者罪轻,便是在明达一举将后金鞑子打残后,杨太后转而采取的策论。熟知历史的杨太后可是知道的,欧洲各国此时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到处划分殖民地,就如后金鞑子一直想取代大明、入主中原一样,美丽富饶的大明也招了这群饿狼的眼。
终究有一天,大明会和西方殖民者对上,所以当务之急,建立一个内部稳定,没有内斗的大明是今后几年的重中之重。讲真,欧洲各国联合组成的使团不日就要抵达京师,杨太后可不想将内部矛盾暴露在外族人的面前,进而让他们认为可以从中牟利,更加的将大明当成美味的肥肉!
杨太后揉了揉太阳穴,开始思索招抚王自用以及其部曲的可能性。杨嗣昌这家伙,也太理想主义了,诚然招抚王自用等人,可以昭显朝廷仁慈。但问题是,王自用命不久矣,部下人心涣散,招降他的同时也要防着其部下反叛,要知道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的罗汝才此时可还在他的摹下。
想起历史上罗汝才诈降之事,杨太后眼神一暗,继而危险的眯了起来。翻了翻脑中存储的历史,杨太后发现她好像被杨嗣昌牵着进入了一个误区,除了罗汝才诈将外,好像张献忠也带头反水,让原本形势大好的大明重新陷入内乱的沼泽中,大明一边要应对各地层出不穷的民乱,又要防备归降的起义军首领反水,所以才让后金鞑子趁虚而入,夺了江山… …
杨太后虽说讲究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但问题是,这到底是历史上记载的事、在这个时空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说实在的,杨太后着实舍不得李定国这个打得鞑子哇哇叫的南明名将,所以对于怎么处理起义军之事,杨太后开始变得有些犹豫…
要不要相信杨嗣昌一次呢!
杨嗣昌好歹也算个历史名人,应该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事!
杨太后想了想,终究还是准了杨嗣昌招抚王自用、善待其部曲之事。
“就依杨爱卿的意见。只是,折子上所说民饥而乱兴,明将多杀良冒功之事,必须严查。”杨太后厉声道。“哀家不容这种为了功劳、迁升而将屠刀对准良民之事,一经查出,必严惩不贷!”
“领太后懿命。”卢象升拱手道:“只是臣觉得杨大人一人招抚流寇会力不从心,不如再选两位副手协调杨大人一起主持招抚工作。”
杨太后与朱慈燐小皇帝对视一眼,随后朱慈燐小皇帝若有所思的开口道。“那依卿之见,兵部何人能够担任副手。”
“当然是与杨大人观念相同之人。容老臣多嘴,兵部郎中熊文灿与杨大人一样,皆认为流寇作乱乃是逼不得已,当应招抚为主。然依老臣之议,不如就委派熊文灿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等地,协助杨嗣昌招抚张献忠等人。”
熊文灿,历史上招降了郑之龙、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人,却因为张献忠、罗汝才反叛而身败名裂。想到他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经历,杨太后倒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开口道。
“既然卢爱卿开口举荐,想来熊卿定是个好的,就赐他都御史身份,前往湖广等地、协助杨卿一起镇压乱民。如今西方各国使臣不日就要抵达京师朝拜,不易大动兵戈,因此当以招抚为主,卢爱卿务必提醒熊卿注意这点!”
“微臣谨记!”
兵部只管兵事,因此禀告完此事的卢象升乖觉的告退。卢象升走后,施凤来抹了一把冷汗,严肃中带了点忐忑不安的说道。
“老臣有事禀报!给事中吴甘来请再发粟以赈饥。”
“是因为陕西、山西两地大饥?”杨太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费解的道。“哀家如果没记错的话,月前,户部才调了百万石粟米至陕西、山西两地,量足够两州百姓坚持数月之久,怎么一月过去,就又上书请发粟以赈饥荒,难不成那百万栗米出了问题!”
杨太后此言一出,施凤来立马匍匐,痛哭流涕道。“请娘娘、陛下息怒,运往陕西、山西两地的那百万栗米遭流寇袭击,损失大半,根本支撑不了数月啊。”
“你说什么?”
杨太后腾地站起身来,还来不及宣泄怒火,却是朱慈燐瞪大了眼睛,怒问道。“不是说陕西、陕西等地已无流寇作乱吗,怎么朝廷运送的赈灾粮食会出事?到底是真流寇作乱,还是当地官员私吞、中饱私囊,太傅你最好老实的跟朕说过明白。”
民乱猖獗之时,为非作歹的流寇尚不敢朝朝廷赈济的粮草下手,何况是现在。所以杨太后同朱慈燐一样,也是这个意思,认为是当地官员私吞的可能性最大。
此时不管是杨太后也好,还是朱慈燐小皇帝也罢,他们虎视眈眈的眼神,都让施凤来倍感压力,紧张得快要哭了。
施凤来想了想,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果断地讲了真话。“娘娘、陛下,的确是流寇作乱,只是其中隐隐约约、有当地士绅商贾的影子!老臣猜想会不会是晋商死灰复燃,暗中捣的
喜欢当太后的这些年!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