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布瑞亚结合了国外学习的经验,循循善诱着藏族的盲童们。
英语课,她鼓励盲童们时,会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莎士比亚;
美术课,她鼓励他们是毕加索;
音乐课,她鼓励他们是贝多芬……
除了常规的课程,萨布瑞亚经常带着盲童外出活动,到处游玩,这样可以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和外面的世界。
萨布瑞亚让盲童用手去摸各种物体,用身体的其他器官去感受周遭的一切,不断地接触,不断地冥想,感受花草树木,想想鱼虫鸟兽,亲近山川河流,这样慢慢在头脑里便形成了有形状有颜色的立体的空间。
除此以外,萨布瑞亚还经常鼓励盲童们,让他们随意画出他们心目中或者接触过的一切物质的形状,通过感受辣椒去体会什么是红色,感受青草去体会什么是绿色,感受水体会什么是液体,感受风体会什么是气体……
在盲童学校,盲童不仅要接受初级的学校教育和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还必须接受一些适合盲人从事的职业技能培训。最常见的是推拿和手工编织,如果具备相关的天赋,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医疗和看护。
萨布瑞亚还为盲童们设计了属于他们的独特的体育运动,生活中充满了有趣的笑料。
有一次,盲童们在踢足球的时候,当足球滚动,球里的铃铛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他们就会通过声音的来源准确判断方向,然后一起迅速涌向球去。
但那次,藏獒也参与了进来,用脚按住足球,静静呆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吐出舌头,眼睛不住地看着盲童们。
而盲童由于一时间听不见铃铛的声音,没有了方向,都是侧耳聆听,但也没个究竟,神情木然,口中相互询问:“球呢?球呢?”
为了让盲童们认识自己民族的语言,萨布瑞亚利用大学期间,在刘易斯?布莱叶发明的盲文基础上创立的藏盲文,并发明了藏盲文打字机,而这些孩子也有幸成为西藏第一批能阅读藏盲文的人。这样,孩子们每天就能在课堂上敲击着打字机,大声朗读着字母和单词。
2000年,萨布瑞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该中心相继开设了一所盲童预备培训中心、一家盲文书籍印刷厂、一个盲人自我综合中心和一座职业培训农场。
在数百公里之外,位于日喀则盲童学校的农场里,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着织地毯、打毛衣、放牧、种地、挤牛奶,甚至还有孩子用从荷兰学到的技术制作奶酪。
这也是萨布瑞亚为了更好的开发盲童的能力,培养盲童的职业技能而专门建立的盲人农场。
为激发盲童们的潜能,2004年萨布瑞亚邀请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和他的登山团队,来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
经过精心准备,萨布瑞亚夫妇和6名盲童在埃里克的带领下成功攀登至海拔6500米的高度。
这一次的“壮举”并非心血来潮,萨布瑞亚是要通过这次登山活动让这些孩子们明白,只要拥有人生目标,我们不仅可以做很多事,还可以做正常人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学生们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
这么多年来,萨布瑞亚和她开办的盲童学校,已经培育出了太多太多的盲童,这些毕业的孩子,有人开了自己的按摩诊所,有人做了翻译,也有人在学校工作,为更多的盲人服务。
就这样,萨布瑞亚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让原本生活在黑暗中的自己和这些孩子们“看”到了多彩的世界。
在萨布瑞亚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位优秀的盲童毕业生,通过学校的学习,“看”到了自己更辉煌多彩的人生。
她生长在四川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毕业后,留在学校帮助管理盲校,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也成为了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
她说,因为失明,她反而能周游世界,学习多国语言,生活从原来的藏域小圈子,扩大到了全世界,而她眼睛健康的姐姐,却至今仍生活在大山里,从没去过大城市,也不会写字。
她一直心怀感慨:为自己的失明感到快乐和幸运。失明是一次人生的契机,绝不是悲剧的开始。
萨布瑞亚还是“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在“世界屋脊”西藏,萨布瑞亚和保罗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9年,盲童学校已经走上了正轨,萨布瑞亚将学校的工作交给了吉拉等早期优秀的毕业生,而她这位美丽又坚韧如格桑花一样的姑娘,又远行去了印度,在那里开办盲童学校,为那里的盲童播种希望。
因为为西藏盲童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萨布瑞亚也赢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荣誉,成为盲人世界里那颗最耀眼的启明星。
2000年,萨布瑞亚获得德国政府邦比文化奖章,这一奖项颁发给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有所作为者,代表德国政府给予的最高荣誉。
2001年,荷兰驻华大使飞到拉萨,代表荷兰女王授予萨布瑞亚夫妇二人爵士勋章。2006年,萨布瑞亚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
2009年,萨布瑞亚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
萨布瑞亚说:“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
喜欢阡陌七日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