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坑是对单兵起防护作用的环型防护工事。对于敌轻武器火力、炮弹弹片、飞机轰炸,散兵坑均可对人员提供极佳的防护。即使只完成—部分,散兵坑也可视其挖掘的深度提供不同程度的防护。”吴宸轩坐在德国参谋部的会议大厅里,乐呵呵的看着同行的陈子英在这里侃侃而谈。底下的十几名上到少将下到少校的参谋部军官们一个个认真的在听课做笔记,虽然这位清国人的德语有些古怪。
“散兵坑基本上分为单人的和双人的两种。无论那种散兵坑均应设有排水沟和防手榴*弹槽,以便排除积水和将敌人投入坑内的手榴*弹踢出槽外。如果上级指挥官未具体规定防护工事的类型,散兵坑的样式可由班长或火力组组长选定。在开阔地上构筑散兵坑时,可能有必要不构筑胸墙。构筑时,应移走和藏好浮土,并临时设置带伪装的顶盖。”说着陈子英示意旁边的德军军士打开了一副挂图,让下面的参谋都能看明白散兵坑的剖面。
“可在顶部至少覆盖六英寸粗的圆木和六英寸厚的泥土,以加强散兵坑的防护力。此外,还可利用预制装甲板或装满泥土的空弹药箱等就便材料修筑顶盖,但顶盖要低,并且应在新土上加盖草皮或其他天然伪装物。”教鞭指着顶盖部分的图样说道,底下的德军参谋们做着详细的笔记,甚至还有人在后面架起摄影机在拍摄。天知道这种像素的老古董拍出来的会有什么效果。
“战斗阵地内应留出充足的空间,以便进行观察和射击。阵地应仅修部分顶盖,并加沙袋,以防止泥土从粗圆木之间散落下来。可在散兵坑的坑壁上挖壁坑,放置弹药和食品。还可在散兵坑的——侧向里挖一约六英尺长的坑道作为睡觉的地点,但必须加固(被覆),以防止坑道塌陷。”底下的参谋都点头,表示赞同,实际上现在欧洲军队还是用帐篷作为战时的宿营地,根本就是敌方炮兵的最爱,只要被敌人的炮兵盯上,简直就是被狼群围住的羊圈。但是士兵长时间的露宿坑道内,不用多长时间伤病满营的情况就够将军们愁的。
又分析了一番这种散兵坑的各种注意要点和功用,半小时后陈子英放下教鞭,示意自己的讲解完成了,底下的参谋们倒是不吝啬自己的掌声,毕竟过去德军一直是在运动战,对于堑壕才进行研究,而遭遇战中的防御问题还是一片空白。
这些参谋觉得很是实用的理论其实并非枣林军校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在军校里早就总结出散兵坑的七大原则,陈子英这位面貌老实的光复会的年轻学生,现在已经是武翼新军的一名见习军官,保密原则还是要遵守的。陈子英看着下面德军的参谋们一个个的在整理笔记,心里话说,吴大山长给总结的这些还是我们自己掌握的好,德国人学到的这点皮毛就够给法国人添堵的了。
这七大原则是:
(1)应以舒适合用为准,尽量小一些,以尽可能避免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
(2)宽度应足以使人员坐在踏跺上时能容纳双肩(约二英尺)。
(3)深度应足以使人员站在踏跺上能有效地射击或操作其武器,但不得浅于四英尺。
(4)在坑底一端挖掘具有一定深度的排水沟,宽度以能容纳人员站立为限(这样人员就有足够的空间舒适地坐下),并能排除雨水。在排水沟的底部应挖掘一管状防手榴*弹槽,其位置一般在踏跺之下成三十度角斜伸入地下。散兵坑的底部应成漏斗状向防手榴*弹槽倾斜。这样,当手榴*弹投入散兵坑时,人员即可将手榴*弹踢入防手榴*弹槽,使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不至于杀伤散兵坑内的人员。
(5)从散兵坑内挖出来的泥土应放在周围,并筑成胸墙,但应留出供人员射击时放置臂肘的足够宽度。堆放的泥土不宜太厚,并且加以夯实。胸墙厚度至少三英尺,以保护人员免遭敌轻武器火力杀伤。用散兵坑内挖出的泥土构筑环形胸墙时,胸墙高度约为六英寸。
(6)如用草皮或表土伪装胸墙,应在开始构筑散兵坑之前铲去十平方英尺范围的表土,堆放在—边备用。在散兵坑挖好之后,再将表土覆盖在新挖出的泥土之上,使散兵坑的外貌与周围的地面一样。
(7)在大部分具有不同土质的地区内,恰当构筑的散兵坑能可靠地保护人员,避免坦克从任何方向进行直接辗压,伤害散兵坑内的人员。当坦克直接辗压散兵坑时,人员应蹲伏在坑内,其头部与地面之间应有两英尺的距离。
陈子英看着德国参谋们都记录完毕了,示意军士翻页,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为了方便部队快速挖掘散兵坑而开发的工兵铲。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我军装备的工兵铲。军用工兵铲的诞生可以说是生存的需要,我军战士们发现普通的铁铲木柄太长,不易携带,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将木柄锯短。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流传开,我军后勤部又根据很多老兵的建议和实地观察很多已使用多年的铁铲,在铁铲上增加了一些小改动,首先是在木柄远离铁铲的最上端与铲面平行开了一个贯通的小孔,其次根据一些经常使用老铲的磨损情况,将木柄改为粗-细-粗流线型状,还在铲面两侧也分别加了小孔。四个小孔是为了使用绳子拴住铁铲在行军包上,在武装泅渡、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行军中不易掉落,流线型木柄更适合手握,也使用了传统的铁灰色漆。这种工
喜欢非和平崛起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