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的清明节,因为我回一趟家,大概五六百,吃土人民负担不起,唉,苦逼。
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想家。
清明节假期的第二天,想家。
清明节假期的第三天,想家。
然而我笔下的小宝贝们,非常开心,想想也是有些小嫉妒呢。
……………………………………
四月清明祭祖节,焚香点蜡青团见(见,通现)。
老少齐聚飞纸鸢,携手嬉笑把家还。
当花奶奶提醒几个小孩清明节到了的时候,王亭是震惊的,他万万没想到,换了个世界,居然还有这个节日,毕竟都换了一个历史。由于太过惊讶,于是王亭当场就问了出来。
花奶奶愣了一下,表示她并没有想过这个原因。大概是蠢作者智商不够,脑洞外出踏青祭祀祖先去了,于是她完全没想到这种不合理之处。但是,这终归也是对家的念想,过过清明也是好的。
他们先上了坟,焚香祭了祖,然后让李铁匠做了纸鸢,放风筝玩。
然后清明那天,花奶奶就说要做青团了,让几个小孩当场蹦了起来。他们都非常非常喜欢青团这种食物,青色的皮,薄薄的,甜甜的,还有青草味儿,非常非常的清新。里面的馅也很好吃,一顿可以吃好多。
王亭家在江南一带,那边清明有一种风俗就是吃青团。这种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和面做成的类似包子的食物。
那种草的名字,在王亭的家乡用方言来说就是简单粗暴的“青”,因为这种草是青色的。不过他至今不明白这种草的学名是啥,但其实不知道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没有人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把食材的祖宗十八代都刨根问底的追究出来,只要知道这东西能吃就行了。
不过,他倒是听说有的地方会用艾草做青团。不知道,艾草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青”,他想过,但没追究。
#论青团的制作流程#
第一步:先找到“青”
青是一种小小的,软绵绵,毛绒绒的草。一团团的,要摘最顶端的,被其他叶子包围的那部分,这部分最嫩,最多汁,还很香。
于是当花奶奶宣布要准备做青团的时候,一群吃过青团,并且非常喜欢吃青团的小崽子就被带动了兴致,连平时表情少的可怜的陆津都忍不住翘起嘴角。
几个小娃娃就各自拎着一个小篮子,排成一排,一蹦一蹦的跟着花奶奶屁股后头,走在小路上,去寻找目标植物。当然,肯定不可能所有小孩子都蹦蹦跳跳的,大家一定明白的。
路上遇到村民,几个小孩就伸出手,笑呵呵的打招呼。花奶奶眼神温柔的领着路,也时不时打声招呼。
其实大片大片的田里都长了青,但是农民靠田吃饭,虽然,这些农民,咳,总是不好毁了人家的田。于是只好找一处没人要的田,去摘青。
小孩子们到了目的地,开始摘青。他们起初都挺有兴致的,但还没摘到篮子的三分之一,就开始偷懒了。
最后坚持下来的居然只有两个女孩子!花奶奶看着提着篮子蹲在田坎上聊天的三个小鬼头,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其实摘青花不了多长时间,也就一个时辰的功夫,五小篮一大篮就满了。花缨月和花淮谷摘满了自己的一小篮后,还去帮了花奶奶采摘。让花奶奶直呼贴心小棉袄。
其余三个小男孩在看到花奶奶快满的篮子和已经满了的小姑娘的两个篮子,感觉自己的自尊心收到了践踏,于是飞快的动了起来。
那三位女士摘好了也没有打算去帮忙,笑呵呵的拿出小零食在几个小伙伴忙碌的背景下,聊起了天。
清明特别篇之制作青团第一步,圆满完成:
青√
疲惫哀怨的小男孩x3 get√
悠然自得自带小零食的女士√
第二步:和面团
这和面团就是要把青汁和糯米粉加在一起和面,然后弄成青色的面团子。当然,不是简单的这么一说,就可以的,这里边可有讲究。
首先先把青放入锅中,煮黄。有条件可以放一些苏打粉,这样子可以让面团团更绿,做出来的成品会好看些,不过虽然不伤身体,但不要多加啊。
之后,捞起青,用清水洗一遍。接下来就是榨汁了。榨汁方法很多,对现代人来说最常见,最方便,最轻松的就是用榨汁机榨汁。
第二种方法,有些累,手酸。因为你要用手剁,人工榨汁。
第三种方法,非常累,也非常需要力气,一般都是男人做的。也是王亭记忆力,挥之不去的快乐记忆。
大家知道石臼吗?是一个两件套的工具,一个石锤加一个很深的,上大下小的无底倒圆台型和正圆台型组合而成。这这种东西网上一查就能看到,但是当然不会那么小。这东西有半人高,最高处直径有二十公分宽。
几乎每个农村都会有这种东西。过年或者清明,收成好些的村民就会打打牙祭,祭祭自己和家人的五脏庙就会和有石臼的人家借,然后用它来捣捣麻糍或者青团。
第三种榨汁方法就要靠这种叫石臼的东西。
把捞起来的青倒进石槽里,然后壮年男子撸袖子,抡起石锤,砸!
喜欢位面记录者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