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青在《爱君如梦》里的戏份,总体时间不少,分散开就特零碎。。23很多场景他都会出现,但只是做为整个画面的背景板,缩在边边角角,摄影机根本不会钉到他脸上。
这其实对演员挺不利的,我宁愿要一场五分钟的集中镜头,也不要二十分钟的散乱片段,因为没有发挥的空间。
所以,除了模仿学友哥唱歌,以及跟刘德桦在海滨步道自我激励:“有老板,有梦;没老板,没梦”之外,他对于这部片子的存在感,真的不太强。
即便如此,褚青仍然演得很开心,这是他一次刷到标准商业片的经验值,对以后的升级受用无穷。
整体上,拍摄过程蛮轻松的,感觉稍微困难的就是《两仔爷》那场戏。
刘维强可能照搬了美国的某部经典片,把场景放到了楼下庭院,有酒有肉,有歌有舞。演员们需要又唱又跳,类似舞台剧那样的表演形式。
《两仔爷》,是部五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刘维强或许想耍耍怀旧情节,无论灯光,音乐,歌词,舞蹈,还是阿梅那身复古男装,都妥妥彰显出一种粤语残片范儿。
为了这场戏,大家足足排练了两天,才勉强做到动作整齐,情绪充沛。阿梅,华仔,郑中基都是歌手出身,相对容易,至于山鸡嫂,吴君茹和肥仔聪就愁人了点。
褚青的肢体协调性特棒,亦不在话下,当然唱歌部分不能任他胡闹了,肯定得后期配音。
拍摄计划非常稳定的快速推进,转眼已是八月初,褚青的戏大部分搞定,仅剩些小镜头便彻底杀青。
他不是每天都有工作,又没其它事情。空闲时候便宅在家百~万\小!说,或找阿关、林鳕吃饭小聚。
而他买的那三本书,《服装穿着与搭配技巧》就简单翻了一遍,不是没用,而是他没心情用,自己零花钱还不够呢,给媳妇儿学学倒不错。
《英语口语练习》每天必读一点,往返片场的路上,夜间失眠,便秘蹲厕所等等。嘴里都嘀嘀咕咕个不停。平时跟刘维强他们对话,也偶尔用简单的英文交流,水平缓慢进步中。
以上还好,那本《心理学入门》,就太纠结了。
书写得通俗易懂,举例生动,像什么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褚青以前没接触过的概念,现在也能装模作样的忽悠。
心理学把人的基本气质分为这四种类型。又详细演化为16种亚型,和64种子亚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类性格。
换句话说,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便相当于掌握了全部角色特点,飙戏无压力,演技分分钟速成哟!
好吧,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发现。自己好像把四种类型全包括了,每种都占了一丢丢……那特么算啥情况,人格分裂?
而且。他揣摩角色,从不靠胆汁粘液神马的,完全凭情绪和悟性。可他又不得不承认,书里写的有道理,这便造成了一些很诡异的矛盾。
褚青百~万\小!说为了求知,结果越看越复杂,以往习以为常的东西,套上心理学的外套,瞬间高冷无敌。
比如里面提到的一个例子,恰好与演戏有关,叫库勒雪夫效应。
把没有表情的男人特写,分别与一碗汤,一个棺材,一个可爱的小孩组合,成为三组镜头。
人们看了,都会将男人的心情解读为:饥饿,哀伤,喜悦。若单看男人的脸,或单看汤,是不会得到饥饿的感觉。
这试验是说,两个不相关的画面通过精心搭配,以及心理暗示,能让观众产生特奇妙的反应。
褚青比较蛋疼……在没有任何实物的情况下,如何表演一个人很饿?
首先,你要摸着肚子。
当然这还不够,因为急着拉屎也会摸肚子,所以必须加点小动作。你可以啃手指,你可以舔嘴唇,你可以飙眼神,你可以抽几下鼻子做出寻找食物的姿态,甚至你体液充足,还可以流些口水……
方法非常丰富,这仅仅是褚青自己的经验,还是弃之不用的旧货。
一个好演员,哪怕他是面瘫,光凭本身的气场调动,以及前后情景衔接,就足以d住观众的大脑,让他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思考。
但书里讲得对么?
绝对正确。
褚青整本书读完,的确有所收获,也懂得心理学对表演具有莫大帮助,可它从根本逻辑上,就否定了演员的个人价值。
表演,始终是一种感情,而不是一种科学。你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去帮助,去借鉴,去衬托,却绝对不可能代替。
那样的表演,毫无生命。
…………
“多谢,多谢大家!”
剧场内,詹瑞文和甄咏蓓在台上鞠躬谢幕,底下数百个座位,约有六七成的观众,哗哗哗的鼓掌。
俩人对视一眼,皆隐含无奈。
这剧叫《两条老柴玩游戏》,去年的剧目了,因为反响不错,目前又没有新剧演出,便拿来垫档。
话说詹瑞文于九十年代初回港创办剧团,起初只有三个人,甄咏蓓负责创作,他负责执行,另一个则做幕后。
香港人不怎么爱看舞台剧,他们着实经历了几年惨淡,才把本土市场渐渐培养起来。谁知又撞上了金融风暴,到处衰败,刚有些起色,地落回去了。
平均六成多的上座率,算高票房了,但如果没超过二十场,那妥妥亏的,赚的就是个血汗钱。幸好詹瑞文名气愈响,开始接电影贴补缺口,剧团才没入
喜欢文艺时代请大家收藏:(m.7dshu.com),七度中文网更新速度最快。